N
企业动态 EWS CNTER
全站
绿秀健康养生3424期|今日秋分:秋分不养,一年白忙!
时间:2022-09-23   浏览量:965





鲍氏曰:雷,二月阳中发声,八月阴中收声,入地则万物随入也。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,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,所以不再打雷了。因此,雷声不但是暑气的终结,也是秋寒的开始,更是万物开始衰败的征兆,天气也逐渐阴冷寒凉。



“坯”字是细土的意思,就是说由于天气变冷,蛰居的小虫开始藏人穴中,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。



《礼记》注曰:“水本气之所为”,春夏气至,故长,秋冬气返,故涸也。是说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,由于天气干燥,水气蒸发快,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,一些沼泽及水洼的地方就没有水了。




据史书记载,早在周朝,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、夏至祭地、秋分祭月、冬至祭天的习俗。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、地坛、月坛、天坛。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。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。《礼记》载:“天子春朝日,秋夕月。朝日之朝,夕月之夕。”这里的夕月之夕,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。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,随着社会的发展,也逐渐影响到民间。



在岭南地区,昔日四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,有个不成节的习俗,叫做“秋分吃秋菜”。“秋菜”是一种野苋菜,乡人称之为“秋碧蒿”。逢秋分那天,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。在田野中搜寻时,多见是嫩绿的,细细棵,约有巴掌那样长短。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“滚汤”,名曰“秋汤”。有顺口溜道:“秋汤灌脏,洗涤肝肠。阖家老少,平安健康。”一年自秋,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,身壮力健。



秋分随之即到,其时便出现挨家送秋牛图的。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,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,名曰“秋牛图”。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,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,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,见啥说啥,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。言词虽随口而出,却句句有韵动听。俗称“说秋”,说秋人便叫“秋官”。




秋分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因此养生要顺应自然界“收”特点,要收敛阳气,以防耗损阳气。


由于天气转凉,气温下降,应当适时添加衣物,注意保暖。然而,秋分时节虽凉风习习,却不甚寒冷,秋高气爽,景致宜人,是秋冻的最佳时期,因此,不要一下穿得太多,捂得太严,尤其是青壮年和身体健康者,这样既顺应了秋天阴精内蓄、阳气内守的需要,防止厚衣覆盖而致身热汗出过多,损阴伤阳,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人体御寒能力。体弱多病、怕冷易感冒的病人则不能过于勉强“秋冻”,而是要注意保暖,否则反而对身体有害。



燥为秋季的主气,秋分时节正是秋燥袭人之时,燥邪最易损伤人体津液,预防秋燥是秋季饮食不变的主题,因此,在饮食摄养上应掌握“燥者润之”和“少辛增酸”的原则, 尽量少食葱、姜等辛味之品。


而秋分的“燥”与初秋之温燥不同,此时寒凉之气与燥相合,属“凉燥”,因此,可适当多吃有温润、濡养功能的食物,如蜂蜜、芝麻、核桃、杏仁、熟梨、柿子、百合、银耳、山药、鸭肉等,另外酸甘化阴,还宜进食一些带有酸味的食品,如葡萄、石榴、苹果、芒果等。另外,还要补充充足的水分,以温开水为佳,坚持少量多次频饮,莫等口渴才饮水。



秋分过后,萧瑟秋风、绵绵秋雨、万物凋零常常令人顿生愁绪,故有“秋风秋雨愁煞人”之言。有些多愁善感之人往往会变得精神萎靡不振、情绪低落、悲忧伤感,容易引起“季节性情感障碍”的发作。中医认为“百病皆生于气”,不良的情绪是导致各种疾病的主要因素。

此时应调整精神状态,保持心情愉快,胸怀豁达,宁神定志,收敛神气。要多出户外,经常参加一些娱乐活动,培养广泛的业余爱好,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。以此减轻秋季对人心理上的不良反应,避免紧张、焦虑、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。



秋分时节,阳气收敛,阳藏则生乏,中医认为,阳气具有养神、养筋的功效。秋季本为阳气收敛的季节,加之秋分之后,阴气渐盛,阳气则进一步潜藏。因此会出现“秋乏”的生理现象。如果经常熬夜,容易伤及人体阳气,故要调整作息时间,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,做到起居有时,劳逸适度,保证充足的休息,以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,适应人体阴阳消长的变化。需要注意的是,心脏病患者不宜“起早”。



秋高气爽,碧空万里,在这个时候很适合登高望远,进行各种运动锻炼,从而有效地放松身心、扫除抑郁心情。但对于运动方式及运动量,要掌握以“收”为主,可选择登山、慢跑、散步、五禽戏、太极拳、八段锦、健身操等,避免运动太过剧烈,出汗过多而耗损阳气。在进行“动功”锻炼的同时,可配合“静功”,如呼气练功法、内气功、意守功等,做到动静结合,动则强身,静则养身。



秋季是一个“阳消阴长”的过渡阶段,进入秋分节气后, 常引起许多旧病,如消化性溃疡、老慢支、哮喘等的复发,患高血压、冠心病、糖尿病的中老年人若疏忽防范,则有加重的危险。

(以上部分内容和图片来自网络)



Copyright  @  2019  绿秀中医健康养生集团  版权所有 备案号:粤ICP备19143401号


     全国咨询热线 400 618 3696